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
更新時間:2025-10-20
點擊次數:86
本文由濟南賽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
GB/T 15726-2021《玻璃儀器 內應力檢驗方法》是玻璃儀器內應力檢測的核心國家標準,適用于退火后玻璃儀器的質量控制,涵蓋實驗室器皿、藥用容器等產品的應力評估。
一、標準定位與修訂背景
標準沿革
發布于1995年(GB/T 15726-1995),2021年修訂為現行版本,新增術語定義章節,優化結果計算方法,強化與玻璃制品行業技術發展的適配性。
被《實驗室玻璃儀器 單標線吸量管》《常用玻璃量器檢定規程》等20余項國家標準引用,形成玻璃制品內應力檢測技術體系。
適用范圍
僅限于退火后的玻璃儀器,包括燒杯、量筒、吸量管、安瓿瓶、西林瓶等,排除未退火或經其他試驗處理的樣品。
二、技術原理:偏振光干涉法
基礎原理
玻璃在理想狀態下為各向同性均質材料,內應力存在時呈現各向異性,導致光的雙折射現象。
通過測量雙折射光程差(ΔS),結合玻璃應力光學常數(K)和試樣厚度(d),量化內應力大小(σ=ΔS/K)。
光學組件協同作用
起偏振片:將自然光轉化為特定振動方向的偏振光,置于光源與樣品之間。
檢偏振片:分析通過樣品后的偏振光變化,位于樣品與觀察者之間。
波片補償:
565nm全波片:用于定性觀察干涉色(紫紅色表示應力小,天藍色表示應力大)。
四分之一波片:結合檢偏鏡旋轉角度計算光程差,實現定量測量。
三、檢測方法:定性與定量結合
定性測量
插入全波片,觀察樣品干涉色變化。若視場保持紫紅色或僅輕微變化,說明內應力較小;若出現天藍色、綠色或橙黃色,則表明對應區域雙折射光程差較大,內應力較高。
定量測量
底部測量:插入四分之一波片,調整至暗視場,旋轉檢偏鏡使暗十字分離,記錄藍灰色被褐色取代時的旋轉角度(θ)及樣品厚度(d),計算光程差(δ=fθ/d,f為常數)。
側壁測量:將樣品軸線與偏振平面成45°角放置,旋轉檢偏鏡至暗取代亮區,記錄角度并測量兩側壁厚度之和。若亮暗變化不穩定,選擇光程差較小的參考區域,通過傾斜樣品計算單層壁的光程差。
四、儀器要求:高精度與穩定性
核心性能指標
光源:白熾燈組成均勻光場,亮度≥120cd/m2。
偏振元件:偏振度≥99%,偏振場直徑≥85mm。
波片:565nm全波片及四分之一波片,慢軸與起偏鏡偏振平面呈90°。
精度:儀器整體精度優于3nm,旋轉角度測量裝置精度為1°。
環境控制
溫度:10℃~35℃;相對濕度:<80%;光線:暗光條件,減少外界干擾。